
从黄浦江畔到沱江之滨,一段因国家战略而结缘的岁月,跨越一个甲子。这个夏天,华东理工大学校史宣讲团(暑期实践队)溯江而上,赴一场与历史、与精神、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
车轮驶入自贡,驶向一个代号为“652”的起点——黄坡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回荡着1965年的时代强音。“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支援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精干力量内迁于此,开启了“化工报国”的创业史诗。“652”代号的背后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教育布局。为此,十数年间,参加建设的前辈学人扎根黄坡岭,开启了“化工报国”的创业历程。
在轻化工大学档案馆黄馆长的动情讲述中,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重现眼前:前辈们用双手垒起校舍、铺就道路,一批批老师、学生在这里真实的劳作过、学习过、生活过。“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不仅是学校的根与魂,更是一代化工人在时代浪潮中写就的忠诚与担当。

四川轻化工大学档案馆馆长黄丹梅为实践队介绍黄坡岭校区
在档案尘埃与老照片之间,“黄岭精神”变得具体可感:是师生们用双手垒起校舍的汗水,是边劳动边教学的坚韧。这从共同母体生发出的力量,让人深受感染、倍感振奋。
走访晨光化工研究院,触摸到这种精神的当代延续。与分院一样,晨光院属于“三线建设”单位,1965年由北京、沈阳等地化工内迁单位组建而成,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在“非典”、新冠疫情等关键期间,晨光院以科技之力守护生命防线。在每一个国家需要的时刻,践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实践队参观晨光院研究室、展示厅
从黄坡岭到李白河校区,仿佛翻阅一部鲜活的校史书。校史馆中,时光在照片与文字间流淌。变的是日益现代化的校园,不变的,是那句“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铮铮誓言。从1965年“652工程”启程,到如今现代化校区矗立;从面向三线建设培养人才,到今天形成“白酒、彩灯、化工、材料”等多学科融合的办学特色——六十载风雨兼程,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初心始终未改。

实践团参观四川轻化工大学校史馆
与耄耋之年的校史顾问苟文成老师对话,明白了这所大学的根系何以深厚。它将地方的盐、灯、菜文化,淬炼成独特的学科印记,让传统在现代学术中焕发生机。

实践队在四川轻化工大学李白河校区
踏入宜宾校区,酒香已是最好的欢迎词。这里是“中国白酒人才的摇篮”。在白酒精酿车间,队员们见证了“一粒粮到一滴酒”的蜕变。白酒于此,不再是传统的技艺,更是生物工程与数据科学的融合,是“学在车间、研为生产”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在白酒学院合影
李子健老师为实践队介绍学院情况,实践队体验品酒课
行程的终点,是长江边的李庄。这座小镇在抗战烽火中,以博大的胸怀庇护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家机构,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守护了中华文脉。在张家祠前,队员们还开展了一次小型校史研讨活动,将华东理工大学的办学渊源与李庄文化抗战精神相联系,思考大学在时代中应承担的责任。

实践队参观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六日寻踪,短暂却丰盈。队员们体会到的不仅是盐都的坚韧、酒城的醇香、李庄的风骨,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溯源。沪川两地的薪火,从未间断;跨越山海的文脉,始终相连。
这趟旅程结束,亦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