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井冈山精神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1-12-01   访问次数:817

【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20年7月  第32卷第4期】

何天雄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作者简介:何天雄(1982—),男,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井冈山精神作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红色样本和精神符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促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工具。井冈山精神和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井冈山精神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思想滋养和价值标杆,高校师德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一是从教师个人层面上,以井冈山精神为价值引领,牢固树立“四有”好教师标准意识;二是从制度层面上,以井冈山精神为示范,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师德建设;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5912202004-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开启了新时代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新征程。新的征程需要崇高的精神来引领,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培育形成并伴随着中国革命发展而来的,是我党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工具。


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的一种革命精神,这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精神源头,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难以磨灭的精神符号和红色样本。对于井冈山精神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把握:

1.习近平同志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经典解读

习近平同志先后于2006年、2008年和2016年三上井冈山,三次谈论到了井冈山精神。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来到井冈山集体瞻仰学习,在学习考察时,习近平指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200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来到井冈山,在谈及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力量时,习近平指出,弘扬井冈山精神,要把继承优良传统和坚持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和尊重执政党建设规律结合起来,把坚定理想信念和干部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要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与时俱进[1]。201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三次来到井冈山,在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回顾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程,对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进行了深刻、全面、精准且具有时代意义的高度概括和最新阐述,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2]。

2.  从党的执政伦理建设视角解读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年代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宝库,井冈山精神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就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之后,邓小平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江泽民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做谋”,再到习近平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执政为民”一直都是我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条件下始终贯彻且一脉相承的政治理念。

其次,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巨大作用。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人民军队为实现政治理想,就如何管理好党、军队和政府进行了不懈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政治规矩包括了“支部建在连上”“民主集中主义制度”“党代表制度”“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等。历史的实践证明,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所创建的这些制度与规范,理顺了党内民主和管理的关系,确立了党的领导权威,强化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再次,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特有精神力量,是党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主要包括: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毛泽东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集中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着重强调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同我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和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第二,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即使在“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时,党同群众仍然保持着血肉联系,党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第三,正确开展党内批评的作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及时洞察到了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以及红军内部产生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只有切实开展党内批评,开展党内教育,才能保证党员思想以及党内生活的政治化、科学化。

(二)井冈山精神的实质

从根本上讲,井冈山精神的实质可以归纳为“坚守、奋斗、为民、创新”四个方面。

坚守,就是坚定理想、恪守信念,这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八月失败”“南昌起义失败”等重大挫折时,在面临国民党政府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导致革命处于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恪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理想信念,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怕死,不畏难,经得起失败考验的真正英雄。

奋斗,是我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艰险、痛苦与挫折的过程,它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时期,红军身处于落后、封闭、自给自足的环境之中,粮食、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严重匮乏[3]53。然而,即使是在如此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军民仍然团结一致,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党和人民群众一起主动自觉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井冈山书写了中国革命的伟大篇章。

为民,就是凡事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并实施,改变了长久以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当地广大贫苦农民的一致拥护。1929年,在中共中央对红四军前委下发的批示信中提出“军中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概念第一次出现于党的文件中,之后,在思想、行动、作风以及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为民”观念[3]139。

创新,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扬“敢闯新路”精神,在现有的思维模式下提出有别于常规的见解,它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这危急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当时敌我力量的客观分析对比,将战略退守与战略进攻相融合,率领起义部队转移至井冈山区,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4]27。


二、井冈山精神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井冈山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信念价值、求真价值、道德价值、创新价值等多维价值,新时代继续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井冈山精神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思想滋养和价值标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高校教师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2014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了师德七条“红线”,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师德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四个相统一”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因为其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发展,更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者的成败,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亟须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而井冈山精神可以为高校师德建设引领正确方向。

1.井冈山精神的“坚守”意志为高校师德建设把准政治方向

 坚守,就是怀揣着一份梦想,坚持着一种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井冈山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着“坚守”的意志,怀揣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军民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时代弘扬“坚定理想、恪守信念”的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全体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确保高校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和政治原则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前,西方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剧,高校处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自然成了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交融交锋的重要战场,部分教师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混乱、政治消极主义等现象。高校教师应当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先辈视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个人目标,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时刻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积极、正面地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及时、理性、正确地回应学生们关切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井冈山精神的“奋斗”本色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价值标杆

奋斗,就是努力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目标的全过程,人的一生唯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元旦向全国人民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曾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号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在井冈山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外面临着敌人军事上的“围剿”以及经济上的“封锁”,对内又遇到了部分 “左”倾主义的干扰,斗争环境十分艰苦、险峻。以毛泽东、朱德同志为首的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起了艰苦奋斗的价值标杆,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困难,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5]2133。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教师重新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激励高校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静心从教,为培养国家之栋梁而不懈奋斗。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在科研工作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高校师德师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高校教师应当继续发扬井冈山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科研道路上始终充满敬畏之心和探索之欲,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将“奋斗”视作为一种“幸福”,在“奋斗”中体验人生的乐趣。

3.井冈山精神的“为民”思想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为民,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峥嵘岁月里,我党始终关心、依靠和相信群众,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了鱼水相依、血肉联系的党群关系。新时代弘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教师进一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精神。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心不在学生,志不在育人,存在“一流教师拿项目,二流教师干科研,三流教师搞教学”的不良现象。一些教师纯粹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及工作量,一味地照本宣科,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舆论热议中遇到的真实困惑。高校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善于倾听、了解学生们的真实心声,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其成长过程中的乐与忧,在心与心真正交融的基础上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4.井冈山精神的“创新”意识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榜样典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有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闯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新道路。新时代弘扬“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教师进一步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地投身于教育创新实践中去,从而为国家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当前,部分高校教师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教育观念落后,一些教师平时不注重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面对学生新情况、新问题时,仍然因循于旧有的知识、观念,教育方式落后。在科研方面,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不潜心于原创性、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而是违背学术道德,投机取巧,搞学术造假。高校教师应当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先辈视作榜样典范,学习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多贴近学生实际,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在科学研究中,不安于现状,不盲目跟从,立足学科前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夯实“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艰巨且意义深远。新时代,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号召全体教师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用井冈山精神来照亮和指引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路。一方面,要用井冈山精神来纠正师德建设中的模糊认识。当前,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不应当单独拔高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然而,教师职业确实具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个人成长以及综合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应当以井冈山精神作为师德建设的坐标参照,把追求理想、培育国家栋梁作为人生奋斗目标,远离浮躁、功利之气,始终执着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用井冈山精神来引领师德建设中的制度规范。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归根结底源于高校对于师德建设方面制度的缺失抑或是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师德建设应从传统强调教师自我德性修养的建设理念转化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以规范化制度来约束的建设思路。弘扬井冈山精神,吸收革命文化精髓,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和纪律”对于管理一支队伍的重要性,制定实施旨在提高师德水平的制度设计,有力保障师德建设的规范化。

深刻把握井冈山精神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紧密联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真正提升高校师德建设水平。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正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障。


三、新时代下井冈山精神对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提出好老师的四个基本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6]习近平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与井冈山精神的实质是相互契合、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导向。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价值引领,崇高精神能够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前行。井冈山精神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教材,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一)从教师个人层面上,以井冈山精神为价值引领,牢固树立“四有”好教师标准意识

1.在理想信念上,学习井冈山精神,明确使命和责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理想是行动的指南,它为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过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如今,理想信念同样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高校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像井冈山军民一样,对崇高理想至死不渝,对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在任何时刻都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此外,深厚的理论功底作为理想信念的基石,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坚定信仰,牢固信念。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通过系统化地学习、思考和感悟,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身的政治素养,成为一套自觉而非强加、自然而非勉强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2.在思想建设上,以井冈山革命先烈为榜样,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校师德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而人的根本因素基于思想,基于道德情操。因此,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关键是要加强教师个人的思想建设,尤其是教师个人的道德情操建设。井冈山精神之所以成为全党上下集体学习的精神楷模,关键在于井冈山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所展现的仁爱之心、坚毅精神、务实作风都是我党优良道德品格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将井冈山精神融入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就是要号召广大高校教师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格,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道德情操,不断加强个人品格的塑造,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触动灵魂、用心灵点亮心灵。

3.在工作实践中,践行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百炼成钢

教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直接实践者,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知识功底、过硬教学能力、勤勉教学态度、科学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是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艰苦奋斗是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克敌制胜、和平发展时期图强求兴的“传家宝”,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广大高校教师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平时工作实践中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方面,在当下物欲纵横的社会,教师应当调整好心态,抵制住各种诱惑,多一点淡定,多一份坚守,多一丝奉献,少一分攀比,少一些抱怨,少一点空谈,励精图治,真扎实干,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升个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从而正确把握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使艰苦奋斗这一伟大而光荣的革命精神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群体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4.在师生交往中,弘扬井冈山精神,用“仁爱之心”拉近师生距离

“仁爱”思想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之所以可以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归根结底是因为遵循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善待群众,关心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谋福利,这种良好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我党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障。在教育领域,“仁爱”思想同样也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将会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广大教师应当努力做一名仁师,激发爱、培育爱、传播爱,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具体来讲,教师应改变以往 “填鸭式灌输”“被动式接受”等传统教育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贴近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学习、生活特点,有的放矢地来设计教育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做一个“没有温度”的知识传话筒,而应当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学生们是兴高采烈、积极主动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和把握好学生的幸福感、体验感和获得感,教师才能真正地驾驭课堂,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从制度层面上,以井冈山精神为示范,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学习井冈山精神,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我党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民主集中主义制度”、“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这些政治制度理顺了党内民主和管理的关系,确立了党的领导权威。新时代高校在推进师德建设过程中,也应当学习井冈山精神,以领导体制作为保证,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才能持续促进师德建设。首先,高校党委应担负起主体责任,成立学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统领作用。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成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分别担负起各自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学校组织、纪委、人事、宣传、教务、学工、后勤等系统的职能部门应发挥好各自在师德建设方面的价值功能,建立健全管理、检查、监督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教师个体”的纵向工作网络。最后,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下,各二级学院也应当明确其在教师师德建设中所承担的具体职责,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在组织开展教师选聘工作、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等方面积极发挥好作用。

2.学习井冈山精神,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考核、监督、教育机制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井冈山时期,通过及时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开展党内教育,我党及时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等错误思想。新时代,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样也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法宝,高校应当用好这一“传家宝”,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监督、教育机制来切实保障高校师德建设。首先,建立多维、多元的立体化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所谓多维,就是指师德考核内容的多维度性,师德考核应针对教师在个人政治理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关爱学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所谓多元,是指师德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师德考核可采取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测评、单位考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并对各种形式确定相应的权重系数。其次,建立网格化监督管理机制,形成“行政监督、党组织监督、同行专家监督、学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专项机构监督、网络平台监督”的七大监督体系,确保教师的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运行。最后,建立多形式、分层次的师德教育机制。高校可以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社会精英担任高校师德教育特聘教师,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课题指导、育德沙龙、外出参观等形式帮助高校教师提升师德修养。高校还应当“分层分类”精准实施教师师德教育工作,如面向新上岗教师、青年教师、专业教师骨干、专业责任教授等不同教师群体形成梯度教育网络,使每位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相应层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宇.习近平三论井冈山精神[J].党史文苑,201610:68-72.

[2]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光明日报,2016-02-041.

[3]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