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早先培养外国留学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7-10-26   访问次数:2241

今年是华东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至今,我校已为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培养了上万名留学生。

“万事皆有源”。本文对我校(原华东化工学院)[1]早先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情况作一耙犁,以志纪念。

1956年首次招收越南留学生】

翻开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份校刊,其上有一则百来字的短消息:“11511030多位同学去北站[2]迎来了来自英雄的越南人民共和国的学生。这两位同学是来我院矽酸盐专业学习的。……,这是我院第一批来自人民民主国家的留学生,也是我院光荣的新任务。”笔者又查阅了《华东化工学院志》,其中1956年的院大事记中简要记着:“115,本院首批接受外国留学生(越南)来院学习。”由此可知,我校是从1956年首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的。

这两位越南留学男生叫孙灿、阮成慧,是19548月来华的,在沈阳建筑工业材料学校(中专)学习。鉴于他们优良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越南政府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需要,经我国教育部同意分配他俩来我校无机工业系矽酸盐工学专业继续深造。从1957年元旦两位留学生写给张江树院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贺信可知,在学校许多干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他们在我校的留学生活是紧张而快乐的,思想上、学习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决心不辜负毛主席和胡主席的教导,努力学习,为争取早日实现祖国(越南)的统一作出贡献。他俩还向学校赠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幅胡志明主席的画像。另外,在1958321我校报送给教育部的有关留学生培养情况汇报材料上有“我院历年来未曾有过外国留学生毕业和肄业”的陈述,也证实他俩是我校建校以来的首批外国留学生。

19598月,因越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阮成慧同学被调往天津大学,改学耐火材料专业;19603月,孙灿也转去了天大。[3]

据查档案,至1966年,我校共为越南(无别国)培养过57名留学生。另外,当时的留学生工作先后由党委副书记耿璞和副院长黄岱甡分管过,而学生的日常管理就放在系里,与国内学生一视同仁。

图片说明:前排右5:阮成慧、左3:孙灿

图片说明:前排左9:孙灿

图片说明:1993922日,孙灿校友回母校看望程继健老师,在校园内留影。

【“文革”后期恢复留学生招收的情况】

1974419,我校接到国务院科教组文件通知:两名阿尔巴尼亚籍留学生(扬尼·西拉、什克尔基姆·孟捷拉里,均为男生)将在8月下旬前来我校学习[4],专业为无机化学(化肥)。为了做好留学生的接待、培养工作,学校于524决定成立留学生办公室,常设两名专职人员(一名为工宣队员[5]),并由党委常委黄岱甡负责分管。至此,在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的基础上,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

由于当时学校没有无机化学(化肥)专业,在征得阿尔巴尼亚方面和留学生本人同意后,遂将他们安排在无机化工专业学习,并按教育计划,原则上实行与国内学生同班上课,个别课程区别对待,并另行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据考,当时这两名留学生由几名国内学生专门陪同,几乎是“同吃、同住、同行”,目的是为了在各方面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关心和帮助,也为安全保护起见。

对这两名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专门制订了“关于外国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办法”“留学生守则”等制度,要求把做好留学生工作提高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政治高度来对待。学校方面经常组织任课老师、保卫人员、医生、司机、话务员、炊事员、清洁工等参加学习班,进行国际形势、保密和外事纪律教育,甚至还召集梅陇公社、朱行公社、邻近生产队、50路公交汽车队负责人,校内邮局、商店、理发室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以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

留学生除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外,还被安排了大量的参观实习,有市内的,也有外省市的,有工厂企业,也有纪念馆、人民公社等,两位小伙子还到邻近生产队去参加过“三秋”劳动[6]

经过三年的学习[7],两位阿尔巴尼亚留学生准予毕业,扬尼·西拉于197789日、什克尔基姆·孟捷拉里于19771030日离沪回国,顺利结束了在我校的留学生涯。

据查,197710月时,我校共有来自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民主也门、叙利亚、斯里兰卡、刚果、苏丹、多哥8国的27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另外,这个时候的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是程国钧老师,工作人员有章宁如、章开明和金伟国等。

图片说明:前排左起:章宁如、程国钧、潘文铮(党委书记)、扬尼·西拉、孙丕恩、顾福源、于遵宏。

图片说明:前排左起:陈国钧、孙丕恩、什克尔基姆;后排左2章开明,右1金伟国

图片说明:2015514日,扬尼·西拉校友重返母校,与程国钧老师等合影

【恢复高考后的留学生招收情况】

1977年底,停止了11年的高考终于恢复,翌年34日,我校新招的1145名本科生、61名研究生顺利入学。

众所周知,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与之前的工农兵学员有所不同:一是统考进校的,二是学制为4年,三是毕业时要授予学位了。这些变化,也牵涉到来华的留学生。

据查,根据国务院科教组有关规定,1976年入学的留学生,学制乃为3年或3.5年,与工农兵学员的学籍待遇相同。但19779月入学的留学生,其学业怎么安排?

实际上,1977年底要恢复高考的事,中央已于86日基本定了下来(正式对外公布是1021日)。本来,留学生来校后也要补习汉语、数学、化学的,现在(115日)教育部会议要求延长补课时间为半年,正式学籍时间从1978227日至1981116日,为期4年,与恢复高考后的本科生接轨。

1977级,我校招收了斯里兰卡籍(女生)1名,攻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刚果籍2名、多哥籍1名,攻读高分子化工专业。学生的课业行为,仍然归在相关专业的班级里进行,如都有同班同学专门一对一地“陪读、陪住”,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制定专人负责“跟踪”辅导等。

19787月初,由于中阿两国关系之变故,在我校留学的5名阿尔巴尼亚留学生被其使馆要求立即停止学业,于当月13日紧急回国。此事在当时的留学生中影响很大,他们感到非常的无可奈何和依依不舍。其中,1975级两名留学生都快要在暑假毕业了,但只能放弃,另外3名也奉命“中途辍学”。

19789月,我校招收了斯里兰卡和乍得籍各1名留学生;19799月,招收了孟加拉国、苏丹、马里、乍得籍4名留学生。

1979822日,学校正式成立了外事办公室(正处级建制),教务处副处长顾福源兼任副主任、孙文海任副主任。[8]外事办公室下设留学生办公室[9],留学生工作管理更加重视和规范。

顺便一提,“文革”后期,我校的留学生都住在学生第一宿舍楼[10]197912月,随着2504平方米留学生楼的建成(还有配套的食堂),他们都高高兴兴地搬迁进了新居。新楼的使用,使留学生的住宿条件大为改善,也便于全方位集中管理。

图片说明:1977级斯里兰卡留学生Marie Jayasuriya与同班同学胡捷留影(1982年春)

图片说明:20161111日,Marie返校与同学胡捷、王申、王幸宜在大草坪毛主席像前留影

图片说明:第一学生宿舍楼(现已拆除,原址上新建了励志公寓)

1979年底竣工的留学生宿舍(图中烟囱处,即为其专用食堂)

档案馆:陆宪良,2017-07-11



[1]19932月,华东化工学院更名华东理工大学。

[2]上海北火车站,位于天目东路靠近宝山路口。1989年,随着上海火车新客站的建成而停用。

[3]我国大学学制从1955年秋季招收新生开始改4年为5年,故这两位留学生均在学习途中转去了天大。

[4]实际到校时间为94日。

[5]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是“文革”时期本市工厂临时派驻学校的革命工人。

[6]秋收、秋耕、秋种。

[7]“文革”后工农兵学员的学制为3年,留学生自然也是。

[8]19795月,程仲梅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调来我校任副院长,外事工作开始由她分管。

[9]还有学术交流科、外事接待科。1981105日,学校任命顾福源为外事办公室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

[10]底楼为办公室和小教室,西侧为留学生专用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