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填补我国合成纤维染色剂空白
图片说明:陈仰三教授中年时的证件照
《华东化工学院志》之人物传略(1992年10月出版,p623):陈仰三(19100614~1987年底),湖北武汉人,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民盟。1936年毕业于华中大学化学系。曾任重庆庆华颜料厂、上海庆裕化工厂工程师。建国后任华东化工学院染料教研组教师、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工学会染料学会第一届理事。其研究的“M型阳离子红”获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合编有《染料应用》等。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上海化学工业志》之大事记:1960年1月,根据上海化工研究院染料研究室沈鼎三建议,王鹏飞等科研人员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只聚丙烯腈用新型染料“阳离子艳蓝RL”。1962年上海中国染料一厂李仲骥等人进行了扩大试验,并于1964年7月在华东化工学院陈仰三等人帮助下解决了染料“冻结”问题,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此后,上海染料涂料研究所、中国染料一厂、华东化工学院逐渐完成其品种配套。
图片说明:此件收藏于本馆,排架JZ1-11
董黎雰业绩档案(排架RW657):“阳离子红X-6B”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协作奖,研究单位华东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染料教研组,研制者董黎雰、曹定青、黄石林,试制单位上海染化三厂。成果简介:将配伍值在2.5-3.5范围内的阳离子染料,命名为X-型阳离子染料。这类染料染色速度中等,匀染性好,适应染中、浅色度的产品。上海地区生产的阳离子染料X-型占多数。各种颜色的X-型阳离子染料可以相互拼染,且拼色性能良好。阳离子红X-6B是其中的一个产品,它可以与其他颜色的X-型阳离子染料拼成玫瑰红、咖啡色等色谱,是一个拼色中不可缺少的蓝光红色染料。该工作始于1973年,1974年在上海染化三厂完成中试。
“迁移性阳离子红(I)的合成”获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研究单位华东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染料教研组,研制者陈仰三、董黎雰、吴秉静,协作单位上海染化三厂。成果简介:迁移性阳离子染料与原来已有的阳离子染料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匀染性特别好。迁移性阳离子红(I)的优点是:(1)可缩短染色周期,原来从投染升温至沸染需45~90分钟,现在只需10~25分钟。(2)可减少助剂的用量。原来染色过程中需用助剂2~3%,现在只需0.1~0.5%,当色度超过5%可不用助剂。(3)简化染色方法。原来对不同牌号的晴纶纤维,染色方法均不同,现在可用一种染色方法,染不同牌号的晴纶纤维。(4)匀染性佳。尤其对染浅色产品,克服了色花现象,提高了产品的正品率。
迁移性阳离子红(I)合成工艺路线简单,产品质量稳定,原料均立足于国内。产品经中试和大生产考验,其外观、色光和染色性能方面,均与国外同类品种一致。
国内已有的阳离子染料,由于染浅色或淡色产品时匀染性欠佳,因此国家每年需要进口一定量的迁移性阳离子染料。迁移性阳离子红(I)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减少国家染料的进口量,为国家节省了外汇。近几年里,上海染化三厂每年生产数吨,并有望成倍增长,可为国家创汇十几万元。本项目于1980年12月由华东化工学院和上海染料公司组织鉴定,并通过技术鉴定。
董黎雰升职表(排架RW653):1978年研制迁移性阳离子染料,完成迁移性阳离子红(I)(即M-RL)的合成工作,从小试至中试。该产品于1980年12月通过鉴定,上海染化三厂已投产,为我国迁移性阳离子染料填补了空白。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该研究成果获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阳离子染料应用方面的工作,曾研究过阳离子染料结构与染色性能间的关系;阳离子染料在改性涤纶上的应用;阳离子染料对腈纶纤维载体染色的研究等。
董黎雰,1961年7月毕业于我校有机工业系有机染料及中间体专业,后留校在有机化学教研组(19610901-19630101)、染料教研组(19630201-19860101)和精细化工研究所(19860201-19961201退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61124晋升副研究员。
上文中董黎雰说的研究论文为“迁移性阳离子红(I)的合成路线的探索”(《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1年No1,p45-53》),具名陈仰三、董黎雰、吴秉静。其文摘:为了免除习用阳离子染料对聚丙烯腈纤维染色不均的影响,本文制得暂行定名为迁移性阳离子红(I)的红色染料。其合成路线经由文献简评、并由实验从若干可能路线中予以选定。对-氯苯胺重氮化后,与咪唑偶合,生成单偶氮染料,与硫酸二甲酯季铵化,所得季铵化合物再经二甲胺基化即为题示染料。
另外,关于迁移性阳离子红的国外研制情况,文章的前言中提到:1974年瑞士的Ciba-Geigy(汽巴嘉基公司)已有很多牌号可供使用;差不多同时代,德国BASF、美国Du Pont和日本三菱化成公司也有相应成品供应。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9年第15卷第1期p56-61)上刊登的“苯甲醇在阳离子染料阴离子改性涤纶中的作用机理”(精细化工系:姚红、董黎雰、陈仰三)一文提到:对涤纶而言,其染色原理是染料阳离子与纤维内部的阴离子经离子交换而结合,其间要放热及熵减小。苯甲醇渗入到纤维内部,减弱其非晶区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但不破坏晶区),导致纤维溶胀,链段淌动性加强,促进染色进程,提高染色效果。
该文收稿日期19870629,刊出时陈仰三教授已故。
之后,《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9年第15卷第6期p762-768)上刊登的“阳离子缓染剂对腈纶染色性能的影响”(精细化工系:毛允萍、王雪梅、陈仰三)一文提到:实验用到的腈纶纱线为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生产等。
王雪梅老师1963年7月毕业于我校有机染料及中间体专业,1990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
陈仰三父亲是旧塾知识分子出身,后入基督教中华圣公会作传教士,故他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全部在教会学校完成,英语自然很好。1936年暑假陈仰三大学毕业后,在安徽芜湖广益中学当英文老师、在武昌文华中学当化学老师。1938年夏抗战的战火逼近武汉,陈仰三无奈辗转岳阳、昆明、垒允避倭寇,谋零职。1940年秋,在桂林的广西省立医学院化学系教了一年书。1941年9月去四川长寿中国火柴原料厂任氯酸钾工场管理员3个月。1942年初至重庆李家沱庆华颜料化学厂任研究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历时3年零4个月。1945年9月,经考选被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往美国Calco、Bristol、Monsanto、Verona等厂研习工业染料制备。1947年8月回国后任庆华颜料化学厂上海分厂工程师。1948年6月至1950年9月,任上海庆裕化工厂工程师、厂长。之后,任上海润华化工厂、上海太孚化工厂总工程师、厂长。1952年10月,转至华东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上海化工设计室(江西中路汉弥登大厦)任工程师,曾负责偶氮染料的试制(在上海化工厂进行)。1954年2月,该设计室奉命迁往北京,组织上原拟陈仰三调往沈阳染料综合研究所工作,后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照顾他到我校从事染料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据查,当年上海润华化工厂是专营染料和中间体的,可相关产品陈旧加上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危机。此时,适逢陈仰三研制的纳夫妥枣红染料(Fast Garnet GBC Base)获得成功,使该厂转危为安,取得了市场供不应求的新局面。
实际上,陈仰三解放前已是我国染料制造业的“老资格”了,对硫化染料、冰染染料(一类偶氮染料)等的生产,以及解放后增感染料、阳离子染料等新型有机染料的研制都是“捷足先登”的“吃螃蟹者”,并有相关高质量研究论文问世。1958年,他还与张壮余合编了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染料应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片说明:20160528本馆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
顺便一提,陈仰三任职我校染料及中间体教研组期间,陆静荪(1897-1974)教授是主任。陆教授1935年获英国利兹大学染色化学专业硕士,回国后历任上海恒新染料厂厂长、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化工学院教授,专攻染料化学,是我国染料化学专业的创始人。著作有《染料化学及工艺学》等。
注:
原化工部大院(北京)建了中国化工博物馆,20160519该馆周传荣等来馆了解“陈仰三教授从事阳离子染料的研制工作,促进腈纶染色的发展,填补合成纤维配套染料的空白”的内容,拟在博物馆内展示。由此引出本文的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