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四川分院首次招收工农兵学员细节回顾
发布时间:2015-05-25   访问次数:691

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教科组(相当于原来的教育部)批准,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将于1973年秋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亦称工农兵大学生),设高分子、无机物、石油化工、化工机械4个专业,每个专业计划招生30人,共计120人,学制为三年。学员主要从全国部分省市的厂矿企业、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农村插队落户的上海籍知青中招收,其名额为上海20人、安徽22人、黑龙江18人、云南40人;余下的20个名额,是作为燃料化学工业部指定要从湖南、湖北、四川、广东、黑龙江等当地的知青中招录的,他们限在化工机械专业学习。

19655月,我校西南分院(后称四川分院)在四川自贡邓关镇的黄坡岭开始建设,但一年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使原建设计划受到严重影响。八年后的1973年,学校终于要招收第一批大学生了,故全校上下还是非常兴奋和重视的。

为了做好迎新接待工作,8月中旬,分院党总支专门召开了会议,成立了迎新接待工作小组,由胡万勇、蒋凌棫、吕泽圃、韦玉奎、朱梦青、秦小玲等组成,就教材、教室、宿舍、家具、膳食等有关事宜再次作了布置,并对迎新宣传板报、广播以及新生入学周活动等也作了落实。会议还决定从学校各部门临时抽调20人,在成都火车站、自贡火车站和校内设立三个新学员接待站,确保迎新工作顺利完成。

 

图片说明:学校设在成都火车站(左)、自贡火车站(右)的新学员接待站

 

在成都接待站,老师们除每天准时前去迎接乘坐从上海、云南、北京开来的三趟列车的学员外,还要赶早去售票处排队,为他们买好从成都到自贡的车票,确保每个学员都有座位,路上能稍作休息,消除几昼夜旅途的疲倦。在自贡接待站,老师们帮着学员搬行李到卡车上,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常常连晚饭也顾不上按时吃。校内接待站的老师,服务也甚是周到,遇有身体不适的学员,赶紧通知食堂为其准备一些面条等。有些学员的行李没有及时随车到达,学校就先安排他们到招待所住下。

“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新生事物。”在入学的那些天里,学校都要安排主要负责同志和工宣队的老师傅在校门口亲自迎接,同时还要组织一批教职工早早地等在校门口夹道欢迎新学员前来报到。而参加具体接待工作的老师,对新学员的到来更要展现出热情、周到,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新生活的幸福和温暖。

由于学员遍布全国多个省市,他们收到入学通知单有前有后,加上有的学员路途遥远,要换乘汽车、火车、轮船耗时数天才能到校,以致整个迎新工作从96日一直延迟到23日才结束,整整忙碌了18天。后因上海的2名生源名额没有定下来,故最终实际报到的学员为118名。后又有2位已报到的学员因病休学,转到了下一级,所以分院1973级的工农兵学员总计为116名(男生87名和女生29名)。

924日,分院首届工农兵学员开学典礼在大礼堂隆重举行。

 

图片说明:开学典礼(左)、学员参加入学基建劳动(右)

 

我校四川分院地处黄坡岭,离最近的自贡市区也有30多公里,加之校园尚在建设之中,除了已建成的一些楼宇外,到处都是乱石、黄土和杂草,办学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差。对此,初来乍到的新学员都毫无怨言,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学校的面貌。上海来的庄雪嵘学员说:“条件差是好事,白纸能画出最美丽的图画。”云南建设兵团来的王洪忠学员说:“我们住在荒山野岭习惯了,上大学不是享受,而是革命。”

为了贯彻“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方针,学校将开学前的2周安排为新学员的校内基建劳动。后考虑到部分学员报到较晚,又要确保国庆节后就要正式上课,遂安排早到的学员先参加基建劳动,后来的学员则顺期缩减。

针对新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安排了一个学期的基础文化课补习。这样一来,这届学员的学习期限就延至为三年半。

1977116日上午,我校四川分院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典礼举行。会上,学校党委全面总结了学员们三年多来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生产劳动上所取得的进步和收获,并对大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工宣队的负责同志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也作了讲话和发言。

按国家原先的规定,工农兵学员通过23年的学习后,是要“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如“厂来厂去”、“社来社去”等),但后来不太可能做到,一是大学停招了多年,学员毕业又要等上23年,而企事业单位等的“人才”早已青黄不接,需要及时补充;二是许多来自农村的知青不可能也不愿意再回去。因此,我校四川分院的首届工农兵学员,除由燃化部指定培养的22人要回到原先选送的省市外(黑龙江4名,吉林1名,湖南2名,湖北3名,广东5名和上海7名),其他94人全作为师资留在了分院参加工作,具体为无机专业9名、有机专业7名、高分子专业10名、化机专业9名、防腐专业12名、农药专业9名、自控专业13名、硅酸盐专业10名、教革组6名和政工人员8名,还有1人因家庭有特殊困难,被分配到其家庭所在地的上海工作。

留校的这批工农兵大学生,后来随着分院的停办,基本上全部回到了上海的总院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