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华理无数师生员工喜爱以及几代“报人”为之倾情的校刊(习惯上亦称校报、周报),至2013年5月17日已出版了1357期,从时间跨度上说来,它已是一位“长者”,因为它几乎与学校同龄。
图片说明:《华东化工学院校刊》创刊辞
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周报》,诞生于1956年3月1日,当时叫《华东化工学院校刊》。为了办好这份学校自家的“官方报纸”,也是颇费周折的:一是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二是成立校刊编辑委员会(张江树院长任主任委员)和校刊编辑室;三是组织通讯员队伍并进行必要的政治思想培训,保证报纸的质量、正常出版和宣传效果。据载,当年这份报纸的发行量约1300份,除少量用于校内外赠阅外,主要为师生员工自己花钱订阅,但非常便宜,如半学期为0.30元,一学期为0.50元。校刊也会在食堂、图书馆等处零售,还有少量的合订本,可供毕业生购买,以作纪念。
图片说明:中共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同意我校出版校刊的批文
校刊编辑室隶属党委宣传部,前三任主任分别是张铸全、朱梦青和李寿彭老师。该报早期出版周期不定,多为半月刊或旬刊,出版至1960年7月28日的第189期后,由于大环境政治上的原因而停刊,时间长达22年。
图片说明:左:张江树院长为校刊复刊题词;右:《周报》第500期时王天祥贺词
1982年5月10日,《华东化工学院校刊》复刊,编号继续连接,为第190期;出版周期以半月为多,也有10天或一周的,每期版面照旧,为4开四版(一张)。从1986年11月7日第319期起改名为《华东化工学院周报》,每周出版一期(寒暑假除外)。1989年1月20日第417期起,采用学校捷成信息公司开发的电脑激光照排系统排版该报,可以方便地编排中英文字符、化学元素、反应式、图片、图表混排等,版面质量焕然一新。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3年8月27日(暑假后的第一周)第609期起改名《华东理工大学周报》(学校更名挂牌仪式在稍后的10月25日校庆41周年纪念日进行)。1999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周报》获得国内报刊统一刊号CN31-0805/(G);5月7日的《周报》编号改为“第1期(总838期)”,至2000年12月12日第62期(总899期)后恢复为原编号形式。2000年12月22日的第900期起,《周报》开通网络版(http://www.ecust.edu.cn/default.html、http://www.ecust.edu.cn/schoolnews/index.php)。2003年10月24日的第1000期扩版为对开四版;2010年3月5日的第1241期起,开通网上数字周报(http://news.ecust.edu.cn);2013年5月17日的第1357期之后,学校的“周报”将调整为半月刊(单周出版)。
在千余期校刊(周报)中,出版过许多增刊、专刊、特刊(包括彩色板),主要用于法制、安全、招生、科研工作宣传和党的生日、校庆纪念活动等。1987年2月17日由团委创办的《共青报》(其间于1989年9月28日第48期起改名《华化青年报》,此时为团委、学生会、学代会合办),也于1992年1月24日(第110期)归入《周报》作为副刊出版;1993年9月10日(暑假后)的第163期改名为《奋进报》,继续作为副刊出版,1994年11月18日(第193期)后从周报中分离出来。《奋进报》后改为《华东理工青年》单独出版。之外,《周报》的发行量也从早期的1000多份增加到1992年的4000多份和现在的9000多份,受众面甚广。
图片说明:《周报》获上海高校优秀校报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这份校刊(周报)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在师生员工的支持以及编辑室(部)、宣教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1年在上海市高校校报首次质量评估中,华理的《周报》以最高分名列第一,1995年再次评估,又名列前茅;在历年的全国、上海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周报》上的作品一直榜上有名;2005年,《周报》获中国化工记协企业报“十佳报纸”称号;2009年,学校当选为全国化工记协高校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并在中化记协开展的2009年度企业报(校报)编校质量专项评比中获得优胜奖等。
值得一提是,创设于1990年2月9日第458期周报上的“周五谈”栏目(开篇题名:“褒扬社会主义正气”/关佳),历经20多个春秋,至今已有几代关注华理发展的作者,发表了数百篇导向性政论文章,倾注了极大心血;开设于1992年2月26日第590期周报上的“校园纵横”栏目,以“喜闻乐见、鲜为人知、发人深省”的笔触和图片揭示“新闻”,也历时14年积354期;还有“爱乐者”、“校史钩沉”、“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栏目,均以十数万字的篇幅刊载在周报上,令广大读者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