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华理最有“腔调”的教工住宅楼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458

 

刚建成不久的化工老一村(1954年秋)

 

如今再想去校园里实地找看一下这幅照片里隐约显现的那两栋小楼,已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它们早在20多年前就已被学校拆除,并在原处新建了三幢6层楼高的教工住宅(现化工一村148167170号)。

遭此“厄运”而被拆除的这种一模一样的小楼,华理园中原来共有12栋,它们均是1954年学校刚从江湾搬来梅陇时就已建成的。由于之后化工家属区中又建造了63层楼的住宅,为之区别,华理的前辈习惯上就称前者为“化工老一村”,后者为“化工新一村”。新一村至今都在,但较之老一村,新一村几乎无任何“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形势所限)。

 

老一村各楼分布图

 

据查档案,老一村教工住宅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坡顶,每栋小楼住4户(主要是副教授、处级干部及部分讲师),东、西住户的房型呈对称(中间两户与两头稍有变动),每户相当于各拥有“二上二下”四间房间(底楼内含厨卫和小楼梯),居住面积不算大,但非常的有“腔调”——底楼有客厅、小书房,楼上有卧室,南侧还有落地玻璃门,可以进出“自家”的小花园。这些小楼外观上就像现在公众所称的“联体别墅”,散落在整个教工住宅区内。每栋小楼的周围绿化也很到位,一到春夏季节,每家每户宅前屋后花团锦簇,加之杂草和野花,乡野的气息非常纯浓。

 

“联体别墅”式的老一村(南侧)

 

当年,学校接连拆除这一栋又一栋的老一村小楼建新楼,也纯属是无奈之举,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我校教职工的住房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几乎每隔二三年就要新建一批住房,但当时的校园就这么点大,不拆低容积率的老房子,已无地可用来建新房,所以“联体别墅”眼睁睁地被看着逐一“端走”,令好些前辈心疼不已。据说校方也曾经想保留一栋以作留念,但还是未能如愿,20014月,随着华理家属区内最高的一栋青年教师公寓(16层,现化工一村135136号)拔地而起,最后一栋老一村“小洋楼”也随之彻底消失。

 

现青年教师公寓原址上被拆掉的最后一栋老一村“小洋楼”

 

顺便一提,类似的较有建筑风格的员工住宅小楼现在化工二三村小区内还有几栋,但它们的居住面积等规格要比老一村逊色得多。

 

保留至今的化工二村住宅老楼(北侧)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其价值是无法抵过的。有文化价值的老建筑一旦被拆除,就不可能再“复原生还”。华理校园中有“腔调”的老建筑已不多,亟需加以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