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初期来我校工作的“南下干部”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1099

20088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南下干部》(作者:丽晴)

“南下干部”是指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及之后,那些由北方去南方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干部群体。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后来成为共和国主席的华国锋同志。据文献记载,当年光山东一个省就有十多万有志青年,经党组织精挑细选后加入到了此行列之中,他们义无反顾、辞亲别故、随军南下参加各项革命工作。

建校初期,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指示,有数十位南下干部来到了我校工作,他们是(不完全统计):余仁(山东黄县)、冷作述(山东海阳)、郭正(山东博兴)、丁西三(山东文登)、陈子秀(山东招远)、钱昌彬(安徽含山)、王仲华(山东博兴)、李琦(安徽庐江)、迟英良(山东海阳)、顾般(江苏盐城)、冷骥(山东烟台)、马仲义(山东寿光)、刘世平(山东黄县)、吕泽圃(山东福山)、王祥田(山东博兴)、徐定中(江苏海安)、李寿彭(山东寿光)、王鹏程(安徽合肥)、王占元(河南桐柏)、王克邦(山东牟平)、陶永福(山东蓬莱)、焦云仙(山东禹城)、李嗣纬(山东章丘)、于素美(山东临淄)、王桂芳(山东海阳)、王光先(山东招远)、王志勤(山东高青)、岳焕章(山东临沂)、赵光(江苏泗阳)、申曰芝(山东海阳)、张怀玉(山东高青)、宋西林(江苏如皋)等。

当时,由于刚解放,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我校又刚创建,几乎是白手起家,所以,这批南下干部的身上担子非常重。他们来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团结、教育、依靠知识分子,发动和带领师生员工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为国家尽快培养出可靠的接班人和有用的建设者。而且这批干部都是较优秀的共产党员,思想觉悟高,政治上过硬,非常能吃苦耐劳,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为我学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后调来我校工作的南下干部还有:君实(1956年,曾任党委副书记)、田辛(浙江鄞县,1957年,曾任党委书记)、高景修(江苏吴县,1959年,曾任上海分院副院长)、耿璞(1960年,曾任党委副书记)、孙丕恩(山东牟平,1962年,曾任副院长)、黄岱甡(山东滕县,1963年,曾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潘文铮(江苏青浦,1972年,曾任党委书记)、王振东(山东招远,1972年,曾任四川分院党委书记)、王华(山东荣成,1978年,曾任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程仲梅(湖北仙桃,1979年,曾任副院长)。以及李仲祥(江苏东海,1959年,曾任组织部部长等)、牟醒(山东栖霞,1962年,曾任教材科长)、周岐(山东掖县,1964年,曾任总务处副处长)、李广友(江苏睢宁,1966年,曾任“652”工程办事处副主任)、田林(河北盐山,1966年,曾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来我校工作的南下干部中,有很多人亲身经历过枪林弹雨,与敌(日本侵略军)、伪(皇协军、保安队、警备队)、顽(国民党顽固派、土匪)进行过长期的残酷斗争。他们中有的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有的受过刑、坐过牢、负过伤;有的在敌占区、国统区搞过地下工作,长期隐姓埋名,与敌特斗智斗勇;有的还未成年,就参加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和支前工作,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甘洒热血、奉献青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南下干部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丰富多彩,如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我校的两位党委书记还曾改过姓名:余仁,原名叫徐广麟;田辛,原名叫毕镐铭。还有他们中间很多人上过抗日军政大学在各地的分校,补习文化、学习马列著作和军事知识,特别是为了迎接解放,做好接管工作,为数不少的人还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原华东局党校,江苏丹阳)接受过专门培训。解放后,也有人曾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去进修过,以提高其领导和业务能力,还有几位后来成为了专业教师,晋升了教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