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华理”名副其实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1150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沪上高校间逐渐形成并流传着一句“Wan在复旦、Chi在交大、Zhu在同济、Ai在华师、学在华理”的谐戏语。之所以谓之“谐戏”,是因为这种说法太笼统,有囫囵吞枣和以偏概全之嫌。但作为华理的过来人,对“学在华理”是有深切体会的。请看一组前后跨度30多年的“穿越”图片:

 

 

这幅照片拍摄于1979年,我校图书馆某阅览室一角。由图可知,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来形容同学们的学习劲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之外,那个时候学生的穿着非常朴素,拥有一套军便装、一只军挎包算是时髦的。

 

 

这幅照片拍摄于1981年,学生们在三教室西边“晨读”。那时候,所有学生都要早早起来,或出操(以班级为集体做广播体操,要点名,不可缺席),或长跑。然后去吃早饭,并赶在上课前要进行晨读一番,主要是背诵英文单词和朗读课文,因为以前中学里数理化抓得还算紧,而外语相对而言较薄弱,故上了大学学生们都需要“恶补”一下。

 

 

这幅照片拍摄于1986年,也说的是我校学生在小河边抓紧时间晨读。供同学们学习用的简陋石台、石墩已有之,但还没有石头铺板和草坪,河边也没有垃圾桶,以一只箩筐代之(凑巧,照片中没有看到被乱丢的垃圾,不过当时好像还很少有灌装饮料)。服饰上开始有“茄克衫”和“旅游鞋”出现。那时的学生,多数人还有一个装搪瓷碗和调羹(吃饭用的)的“布兜”(塑料马夹袋还未出现),拎着它去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就是为了节约时间用于学习上。

 

 

这幅照片的拍摄时间不详,大概是1990年代初,当时学生自修教室紧张,学校遂将食堂辟为临时“自修地”,以满足学生学习之需。由图可知,食堂餐桌很简陋,是水泥台上铺就了白瓷砖,非常的“凉爽”,若在冬天里伏案其上温习功课,是很艰苦的一件事,但华理的学子不计较,照样埋首用功。顺便一提,那时已有学生开始穿“牛仔裤”,但“双肩包”似乎还没有问世。

 

 

时至如今,华理的学子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依然惜时如金,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之上。这幅照片拍摄于20111012早晨,是为2011级新生在奉贤校园里的学习情景。

“学在华理”,名不虚传。

2000121,华理学子有一短诗,名曰“梦中晨读”,摘录于此,以作共勉。

“在晨曦的寂静里,我,做着半明半寐的梦。在蚊帐的顶篷,似倒映出,晕弦的天空,所有的树林和繁星旋转,宛如万花筒,只有书籍稳稳地矗立在,灯光下的书案上。或许,这是暗示,知识才是我一切的依傍,那我就得早些,快把它搂进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