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当年建“鸳鸯楼”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405

 

1989518,在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和有关部处的不懈努力下,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数百对新老鸳鸯盼望已久的“鸳鸯楼”基建工程终于破土动了。该工程由崇明鳌山建筑总公司承建,建筑面积5218M2,总投资约150万元,分两栋楼4个门号(9699号),一梯7“户”,6层楼高,位于5教室、7教室西侧。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总体住房形势非常严峻,三代、甚至四代十数口同堂蜗居在一处的情况比比皆是。当时,我校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也不例外,局促而紧缺。特别是青年教职工,想结婚却无婚房,许多大龄者,登了记、生了孩子,却仍然住在单身宿舍。几年间,团结17楼,甚至部分学生宿舍,俨然成了“鸳鸯们”生活的临时庇护所。然而,成家后毕竟不同于单身时代,多少要置办几件简易家具,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这些家什根本无处放置,搞得单身宿舍“乌烟瘴气”、凌乱不堪,但当时的鸳鸯们也没办法,毕竟年纪不饶人,“等不起”啊!

鉴于此况,校方急人所急,毅然决定在1989年的基建计划中追加建设面积,以解燃眉之急。当年学校的建房用地矛盾已经非常突出,教工住宅区内是要拆旧才可建新的,故只能在原保健科前的一小块空地上见缝插针,建造这两栋“鸳鸯楼”,就此,基建部门“磨破了嘴皮”才得以批准。另外,当年建筑材料供应也非常紧张,加上“6·4”风波,交通经常堵塞,运输建材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建设方和承建商相互配合,采取应急措施,攻坚克难,挑灯夜战,终于在1989年底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将168套“鸳鸯房”提前交货使用。

这边脚手架刚拆掉,那边(排队分房工作)早已急不可待,故最早的入住户在那年的新年里就迁入了“鸳鸯楼”,煤气没有不要紧,就用煤饼炉烧年夜饭。可见,鸳鸯们的想房、等房是何等的望眼欲穿啊!

当年学校增加建设“鸳鸯楼”的举措,大大缓解了我校青年教职工婚房难的问题,也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19992003年学校又分别对“鸳鸯楼”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一梯7户为5户,将原来公用的煤、卫设施改为独用,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鸳鸯楼”里曾经孕育过多少新生命,现在无法统计,但当年住过“鸳鸯楼”的青年教职工,他们对各家各户在一起相互照应、生活起居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