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校缘何选址梅陇建新校区?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537

 

195210月,我校在江湾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上创建时,有教职工268人,新、老学生721人,但其主校区占地仅为49.84亩,显然局促无比。当时,为了安排工友住宿,学校不得不向邻近的复旦大学商借一部分用房,以解燃眉之急;学生上体育课没有大操场,也暂时借用了附近一所小学的作权宜之计。所以,扩校或迁校之事,实际上一建校就已面临及在加紧考虑。根据高等教育部计划和要求,我校当初的在校生规模近期定为6000人,中期1万人,以满足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之人才急需。

在开学工作基本就绪后不日,学校于1115成立了由余仁书记任主任(张江树院长于121到校上任后也增补为主任)、苏元复、钱昌彬任副主任的15人新校区建设工程委员会,负责新校区选址和基本建设工作。年前,工程委员会成员就分头开始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有的跑华东行政委员会文教委,有的准备起草具体的建设方案,有的联系工程设计单位。

当初,最早设想就在江湾校区原址上及周围作改、扩建,继续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为邻。但该方案不切实际,因为那时的江湾是军事要地,空军本身要大力发展,当然首先以此为重。当时的华东文教委更主张在上海的西南地区——漕河泾附近新建一个上海的文化教育区,与江湾形成东北——西南两翼格局。但师生员工均认为漕河泾离市区太远,交通又不方便,主张最好选择离市区近一点的地方。于是工程委成员又去了华东政法学院(原圣约翰大学)所处的西北侧作了实地考察,发现这里地方是不错,可以与华东师范大学为邻,但地块全是棚户区,若想在此建一所大学,则需要动迁大批的居民,这不符合当时政府的工作要旨。

事实上,华东文教委的想法是对的,一城市需要发展,二文教事业布局要合理。另外,那时的交通大学位处徐家汇,在其南侧不远的地方再新建几所大学,形成新的文化教育区,不失为远见之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定了决心,并要求华东化工学院作榜样,带头实施(据查,当时华东纺织工学院、交通大学也在考虑新建校区之事)。1952年冬,张江树、苏元复、钱昌彬等陪同华东文教委基建处的领导数次前往漕河泾、龙华(黄浦江沿岸)、梅陇等作实地考察,最后发现沪杭铁路线以南、(老)沪闵路以西、梅陇镇以东区域之间有一村民住户较少但面积却较大的地块,非常适宜用作我校新建校区之用。旋即,他们邀请同济大学搞建筑设计的教师沈訚亲临现场画了一张地貌及规划草图,送华东文教委报审。至此,我校新校址正式确定,置门牌于龙华区梅陇路130号。

注:不久(1953年),华东文教委很快又作出了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冶金机械工业学校在此附近兴建的决策。1959年又建成了上海化学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