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催生我校树脂厂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162

1982年,花甲之年的黄老仍在坚持搞科研

我校华昌聚合物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校办化工厂,但其麾下的华震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厂历史可以追溯到“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

建校初期,我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难:没有煤气就自己建煤气厂,化学试剂短缺就自己建试剂厂,玻璃器皿昂贵就自己建玻璃厂,一般的零部件加工当然就靠机械厂。一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据说建这些厂,后来也不光是为了自供自给,“盈余”的也拿出去卖,以补自身发展之需。

1958年,学校筹建离子交换树脂厂,除了想把研制成果尽快作放大试验外,将来可以有个“自主经营”的基地,这个想法也是非常明确的。刚好当时的大环境也要求“大跃进”,所以后来经校领导同意,专门拨出了一批厂房来搞离子交换树脂研究和生产。“原来工厂设在抗生素大楼三楼(现实验五楼),主要设备为烧瓶、烧杯、木桶加煤气灯,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实验室更确切”。“设备简陋、条件困难,但树脂是生产出一批,就卖出一批,换回自己所需的反应锅和机械设备”。“自从有了新厂房后,工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小车间有八个,还配备了工程师和车间主任。产量从每天十几斤一下子增加到100多斤,印着‘华东化工学院弱碱321标牌的大包大包树脂源源不断地畅销全国”。这就是当年我校创办树脂厂的情景。

担任该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是有机化学教师黄颖先生。老师曾求学于广西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旋即转至华南工学院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我校来工作。有案证明黄老师从1956年就开始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在此基础上到1958年建成树脂厂,倾注了老师的全部精力。当时称他“起早摸黑,忙里忙外,管研究、管生产、管设备”。之后数十年,教授再也没有离开过树脂研究这个行当,直到作故。他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的“酸性氯化亚铜腐蚀液连续再生技术”项目曾获得过国家发明奖。

由此可知,现在能生产凝胶型、均孔型和大孔型强酸、弱酸、强碱、弱碱、氧化还原、螯合类离子交换和吸附树脂近四十个品种的华震科技有限公司,说是“国内最早从事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研制、生产的单位之一”,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