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置办首台大型计算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346

1981年,化学工程系主任陈敏恒教授在719计算机上工作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上世纪的1973年,我校有关人员在参加了于兰州召开的炼油、化工方面电子计算机应用会议之后,要置办大型计算机的工作正式被学校提上议事日程。在燃料化学工业部(当年11月,李苏副部长还为此事专程来校作了调研、布置)和上海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争取到了120万元经费,从上海长江无线电厂购买了一台型号为709的通用数字计算机(后升级为719)。经过计算机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奋力攻关,机房改建、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相继完成,约于1976年起我校师生盼望已久的首台大型计算机终于全面投入使用。

我校当年置办大型机,其主要任务有三:一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研究;二为化工科研工作服务;三要培养相关专业的工农兵学员和化工企业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使用。为此,计算机组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方法、程序设计等专业课;化工专用程序库、化工专用语言及化工生产模拟设计放大运算技术等相继形成;还多次为燃化部所属企业举办了规模达数百人的计算机学习培训班。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校计算机组承担的《上海市高等学校招生数据计算机处理》科研项目,就是在719机器上完成的。当年我校统计高考录取分数,令全市考生和家长所瞩目,且历经数年。该成果曾在1984310的上海市微电子技术应用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誉。由宋维端、朱炳辰、房鼎业、张成芳、朱子彬等参加的于1985年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甲醇合成塔设计新方法》科研项目,其早期研究也是在719计算机上完成的。

719机器,虽然比国产第一代计算机有了非常大的改进,除晶体管外,部分器件已开始用上LSI,但运算速度、稳定性都还是现在人所难以想象的。特别是输入设备,要在像电影胶卷一样的黑纸带上预算按算法语言穿好密密麻麻的小孔,然后上机调试、运算,如果有错,只能用纸和浆糊补孔修改,办法奇土无比。1981年起,学校重又向美国宝来公司花20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型号为B6930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史称宝来机,置放地点改719的原理化大楼为第二教学楼),掀开了我校计算机应用与研究新的一页。同时也预示着我校电子计算机学科——计算机系即将19845月)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