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身世”之脉系:大同大学简介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934

 

 

191111月,任教于北京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的胡敦复、平海澜等11名教师,因不满学堂外国主事的办学方式,辞职南下上海成立了立达学社,并制订“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旨,力图改革中国旧式教育。翌年春,立达学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了大同学院,西文译作Utopia School(意为改良的新式学校)。学院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办学宗旨,当年招收学生91人,由立达学社社长胡敦复亲任院长。19141月,学校迁址南车站路,至19229月,大同学院被政府立案,改称大同大学,为私立性质,在校生约600人。

“八·一三”后,日本侵略者轰炸高昌庙江边码头一带,大同大学部分校舍被毁。继后华界沦陷,大同大学被迫从南市迁往租界,暂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9月,学校又搬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其时中学部、大学部有近2000人规模。19399月,大同大学迁入新闸路新校舍,遂结束了长期“居无定所”的困境。

大同大学早期办学无比艰辛,因为其办校经费不向社会募捐,不接受私人或团体赠款,仅靠立达学社社员自筹,所以几乎难以为继。后来学社同仁改变了“但忧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做法,开始接受社会资助,学校各方面才得以有较大发展。也正是办学经费的紧张,造就了大同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和学生朴素好学、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至1940年代,大同大学已发展有商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下设14个系,学科涵盖史、地、文、哲、经济、会计、化学、化工、土木、电机、机械等领域,成为一所享有“北南开,南大同”美誉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在大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同于1928年开始创办附中,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别是以后上海大同中学和五四中学的前身。

195210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撤消停办,其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文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

附记:1952年大同大学化工系调来我校教师17名,学生163名(位其他四校之首)。教师严沛霖,1946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工系,同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后任我校院办主任、教务处长;陈松茂,1939年留学德国,曾任大同大学化工系主任,三级教授;曹一华、张我裁、周昌寿均为我校三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