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19日,我校接到国务院科教组文件通知:两名阿尔巴尼亚籍留学生(扬尼·西拉、什克尔基姆·孟捷拉里)将在8月下旬前来我校学习,专业为无机化学(化肥)。为了做好留学生的接待、培养等工作,学校于5月24日决定成立留学生办公室,常设两名专职人员(一名为工宣队),并由党委常委黄岱甡负责分管。至此,在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基础上,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
由于当时学校没有无机化学(化肥)专业,在征得阿尔巴尼亚方面和留学生本人同意后遂将两名留学生安排在无机化工专业学习,并按教育计划,原则上实行与国内学生同班上课,个别课程区别对待,并另行编写相应教材。据说当时这两名留学生由几名国内学生专门陪同,几乎是“同吃、同住、同行”,目的在于各方面能给以最大的关心和帮助,也为安全保护起见。
对这两名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专门制定了关于外国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办法、留学生守则等,要求把做好留学生工作提高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政治高度来对待。学校方面经常组织任课老师、保卫人员、医生、清洁工、炊事员、电话员、司机等参加学习班,进行国际形势、保密和外事纪律教育,甚至还召集梅陇公社、朱行公社、邻近生产队、50公交汽车队负责人,校内邮局、商店、理发室相关人员开座谈会,以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
留学生除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外,还被安排了大量的参观实习,有市内的,也有外省市的,有工厂企业,也有纪念馆、人民公社等,两位小伙子还到邻近生产队去参加过“三秋”劳动呢。
经过三年的学习(当时规定的学制),两位阿尔巴尼亚留学生结束了在我校的留学生涯,顺利毕业。至今,档案馆仍然完好保存着两张当时欢送他们的毕业留念合影。时光飞逝,30多年后的今天,若能联系上这两位校友回到母校相聚,定有一番深情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