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创校元老张泽垚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8-05-21   访问次数:2096

  

近日,我国现代预警机第一任副总设计师、81岁高龄的张德骞先生做客《名师课堂》,并将他父亲、我校创校元老张泽垚教授留美期间的硕士、博士论文复印件捐赠给了学校档案馆(原件藏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这些反映20世纪初期中国留学生求学经历的珍贵资料,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也为学校的档案馆藏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笔者根据档案馆藏的有限资料,梳理了张泽垚教授的二三事,与大家分享。

1894-1970

品学兼优,名列前茅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期间,张泽垚每学期皆名列第一,凭借着奖学金完成了学业。因成绩优秀,1916年毕业后留校,成为著名化学教育家俞同奎教授的助手。一年后公派赴美留学,1918年获康乃尔大学卫生化学硕士,完成论文《中国药物分析之研究》,尝试用西方科学的方法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材。1921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业化学博士学位,完成论文《油类接触碱化论》,留学期间曾获美国科学会、化学会奖章。机缘巧合,1942年张泽垚先生的长子张德骏(农业工程学家,吉林工业大学教授)公费留美,他的导师也正是当年张先生的老师。谈到对张泽垚先生的评价时,不是简单地用GoodVery Good, Excellent,而是说他从没见过如此优秀的学生。如今,论文封面和扉页上张泽垚先生100年前用毛笔书写的论文题目和签名依然墨色如新,见证了中国文化孕育的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毫不逊色。

身兼数职,博学多才

张泽垚先生的任职经历非常丰富,留学回国后他同时担任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教授有机化学、油脂工业、定量分析、陶瓷工业等课程;在担任上海卫生试验所所长、天津商品检验局检验处主任时又兼职上海西门医院学校、天津工业专科学校的教授;他是中国化学会、化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华化学工业会总干事,担任学会杂志《化学工业》《化学世界》的编辑。二十世纪3040年代,他就曾编译过多本教材,如《人造丝制造法》《窑业检验与计算法》《窑业计算习题详解》等。他翻译的《定量分析化学》教材自1937年初版到1952年第九版,多次修订增版,广受欢迎。他还研究过液体燃料,编著的《战时几种液体燃料代用品》,详细地介绍了酒精代汽油、植物油代柴油的方法,发明了用松节油和樟树油转化成代汽油的制造方法,支援了军队的抗战需要。1950年发起筹建中国陶瓷学会,1961年更名为硅酸盐学会,担任学会理事及珐琅专业组副组长。张先生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有机化学、液体燃料、中药分析、人造纤维、硅酸盐工业及制造技术。

创校元老,诲人不倦  

19529月全国院系调整,时任江南大学化工系系主任的张泽垚教授被调到华东化工学院。虽然他教授有机化学数十年,但因无机专业缺人,他还是欣然接受了无机工业系(建校初期三个系之一)系主任之职。建校初的无机工业系下设无机化学、硅酸盐、无机物工学、物化、分析化学、基础(物理、数学)等教研组,后又将稀有元素工学、电化学工学、体育教研组划归无机工业系,承担着学校大量的基础与专业教学工作。在他的认真筹划下,系里开办了玻璃厂、耐火材料厂,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场地,又可生产供本校实验用的玻璃仪器;分析教研组开放分析业务,生产本校实验用的标准溶液,生产各种特种仪器,为学校后来的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精通英、德、日语,因为教学改革,60岁时又开始学习俄语,经过数月的苦学,已经能通过查字典阅读专业书。他热心负责,为配合《普通矽酸盐工艺学》教学,将自己收集的陶瓷、珐琅制品25件捐给学校供教学用,编著了《珐琅制造实验手册》。他在系主任的职位上一直工作到70岁,1964年才卸任退休。

图片:硅酸盐专业毕业合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