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成本控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4-12-23   访问次数:560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十六大之后,发展电子政务被再一次写进党的决定,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正起着革命性的作用。目前,电子政务中“政务建设是核心”的理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认同,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投资越大收效也将越大的思想仍然被许多人所接受,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经指出目前中国实施电子政务存在的四大弊端:一是重新建轻整合;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四是重电子轻政务。由此弊端造成的一哄而上、投资过大问题日益严重。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3000多个数据库,其内容涵盖了有价值社会信息资源的80%,但能够互相连接的数据库却不到30%,由于各部门信息化资金由本部门支付,投入巨大资金的信息化工程往往只方便了本单位、本系统的员工,并没有考虑其他相关部门,造成重复建设。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受到“政绩工程”概念的影响,部分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形象工程”,导致部分巨资购来的硬件设施成为摆设,电子政务根本没有实质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对电子政务进行成本控制显得十分迫切。

遵循电子政务成本控制的原则,笔者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介绍电子政务成本控制的策略。在纵的方面,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进程,将电子政务分为设计、项目实施、投入使用后三个阶段;在横的方面,由于一些措施是始终贯穿于三个阶段的始末,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策略是每个不同阶段里主要的对应性方法。

一、电子政务设计阶段(事前控制)

1.统一电子政务实施规划。2007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出:“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1]但我们却看到,在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上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和做法上的差异,比如在国家层面上对全国性网络建设的具体方法争论颇多、难以统一,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发布全国性电子政务网络IP规划,使全国性的网络建设不可能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又如在地方层面上,部分地区的总体规划缺乏承上启下的整体观念,盲目追求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却忽视至关重要的管理因素,自建了标准不一的高速宽带网络,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这在管理上突显出弊端:缺少统一建设规范和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与具体协调指导,这一状况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巨额投入相比极不相称,有可能造成建设成本失控、行政成本剧增和人民财产的浪费,而且由于分散、自发的建设几乎无法整合,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和整体应用成效,使得事倍功半。[2]目前中国已颁布了60多个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但从电子政务立法的整体情况看,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纲领性立法尚未出台的状态,使电子政务发展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造成财政的浪费。因此,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来说,实施统一的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完善纲领性法律十分迫切,只有这样,才能对资源进行大范围合理的整合,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2.做好项目规划,建立CIO制度。规划是项目的建设纲领和依据,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该准确了解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和本区域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准确掌握实施电子政务所需的资源配备情况,提出适合本区域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在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建设知识,在制定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时听从一些“专家”的所谓意见,甚至是一些公司的建议,制定了缺乏可操作性的项目规划,结果是投入巨资却惨败而归。笔者认为,要保障电子政务成功,避免建设中的风险,必须在项目实施之前建立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制度。CIO是熟悉电子政务业务的业务专家,又是精通IT技术的技术专家,还是懂得管理的管理专家,他们处在决策层,直接向“一把手”负责。因此,CIO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CIO能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的结合,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方案,从而提出电子政务建设投资建议,并能参与投资决策,负责电子政务系统采购工作,保证应用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因此,实行CIO制度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电子政务项目实施阶段(事中控制)

1.严格控制设备采购成本。采购是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政务活动,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使用国家财政资金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工程或服务的消费行为。2003年《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000亿元,年均增长39.5[3],数据增长一方面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有一部分是成本浪费造成的。目前电子政务采购中存在采购价格偏高的情况,国家人口计生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洪亢基认为:“目前政府电子采购还处于解决程序问题的阶段,市场上购买产品可以还价,政府采购过程却没人说话。很多厂商进入政府采购名单,便将价格提高到最高限。”如何将钱用在刀刃上,就需要对采购严格把关:(1)加强监管和惩罚的力度,对恶意“漏标”、“串标”者要进行严肃处理,在招投标工作中进行正当竞争,政府就能采购到性价比较好的商品。此外,应加强对协议供货产品价格的监管,要求供应商承诺协议供货价格不高于同期的市场销售价,当产品价格发生调整时,须及时通知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或定期自觉更新报价。(2)简化流通环节,政府采购中提供商品的供货商往往是一、二级代理商,而不是生产厂家,同时,政府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通常会趋高,譬如要求供应商必须是政府协议供应商,或者要求供应商有多少注册资金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不但使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很少,隐含着废标的可能而导致采购时间过长,而且还增加了流通环节,相应地增加了流通费用,价格当然不可避免地趋高,因此必须简化流通环节。

2.控制运行管理成本。电子政务设备是显性成本,而要运作起来,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一是由于信息技术进步很快,政府信息化投入的无形磨损特别大,著名的摩尔定律认为,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速度提高一倍,价格则降低一半。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政府信息化服务设施的更新换代频率比传统固定资产要高,需要不断追加投入,加大了投入成本。二是目前电子政务管理中仍有会议费、接待费、培训费等这些公务支出,往往隐藏着较大的隐性行政成本。为此,必须:(1)实施市场化管理,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控制技术方面的运行成本。(2)强化行政人员的成本意识,关注细节,讲究办事成本,如突出办公用品标准测算和消耗等,努力节约办公成本,争取以最小的管理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努力打造“节约型”机关。(3)对于各部门的详细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人大代表对公共预算的审查意见、投票记录、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等都应该全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只有这些信息都公开了,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4)健全监控体系,建立内外结合的监控机制,强化内部审计和目标管理,适时对电子政务管理细节上的耗费加强控制,同时让人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新闻媒体、广大公众全部加入到对电子政务成本的监督中。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之一是让政府和公众能有更多的互动,而发动公众监督,正是互动的一种方式,以此不断降低电子政务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三、电子政务投入使用后(事后控制)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一旦竣工后,就正式进入运行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对成本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总结,它主要包括成本控制执行情况分析和成本控制完成情况考核。成本事后控制是继成本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之后成本控制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它也是下一个成本控制循环的准备。通过对成本事后控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以后控制指明方向。针对电子政务成本事后控制,笔者认为,应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电子政务考核应由单纯结果考核转向到结果与成本考核并重,电子政务投入运行后,要想了解其真实的成本效益率以及公共服务满意度,就必须建立考核体系。首先,对前面的建设进行审视,对拟进行却延迟未进行的采购、建设项目,根据现状决定是否取消,对采购过高的个案,追究可能的受贿、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其次,考核部门应改变以往过多注重行政结果,不注重行政成本耗费的做法,把电子政务成本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以行政成本与行政效果的比例大小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基本标准,综合评价电子政务绩效,还可将评估结果与干部职务升降、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自觉性;最后,在开展审计时,注重绩效审计、成本评价,尤其注重隐性行政成本的评价,切实将电子政务成本纳入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在事后审计中要侧重成本效益的分析,从电子政务开支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角度,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把各部门可控成本、不必要成本过高的问题列入审计重点,如不合适的高标准采购、办公费、招待费等支出,加大审计结果公示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覃正;李艳红;黄骁嘉,《中美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

[2]加强成本管理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中国论文资源库,

http://www.59165.com/docshow.asp?id=4499

[3]伍思涛;刘磊;彭渝,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及其完善[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