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1871

 

    继1977年底恢复高考后,我国高校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很快得以启动。本来1977年也准备招生的,后由于时间十分仓促,来不及进行,故并到1978年一起招生,谓1978级,是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硕士研究生。

按规定,研究生考试分初试(闭卷笔试)和复试(口试或笔试)两部分,初试时间是557日,复试大约在615日前结束。笔试科目4门,除《政治》、《外语》外还有基础课和专业课各一门。我校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考《物理化学》,只有化学工程和化工自动化两个专业考《高等数学》,专业课则视各专业而异。

据查档案,1978级硕士研究生我校共录取了61名(91日报到),分别是化学工程(后改称传质与分离工程。当时,招生时的专业名称,毕业时改动很大,如基本有机后改称石油加工工程,化工自动化改称工业自动化等)的章寿华、王志敏、诸富根、李义渊、陈中亮、华剑强、沈应良、李本善、刘忠国、杨晓东、徐英农、张瑞生、吴俊杰、朱开宏、单文伟,他们的导师是苏元复、王承明、丁健椿、施亚钧、陈敏恒教授和张礼权、尤大钺、江体乾、袁渭康、顾其威、朱炳辰、宋维端副教授;化工热力学的汤沛民、汤大可,他们的导师是郑炽教授和胡英副教授;基本有机的毛信军、陆庚、李国宝、祝敬民、吴怡祖、郎晓苏,他们的导师是刘馥英教授和吴指南副教授;工业催化剂的郭养浩、毛尚良、金杏妹(女),他们的导师是汪仁副教授;煤加工工程的余鋆扬、袁钧卢,他们的导师是朱之培副教授;高分子材料的王雪秋、胡福增、林永渭、虞和倬、金培文、郑安呐,他们的导师是李世瑨教授、赵德仁和张元民副教授;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朱秉甫、杜永娟(女)、陈撝诗、黄文旵,他们的导师是程继健副教授;生物化学工程的叶勤、李树瑞、赵凤生、张光来,他们的导师是俞俊棠、邬行彦副教授和李友荣讲师;环境化学工程的潘德明(女)、周国光、陈沛时,他们的导师是吴新九副教授和陆柱讲师;精细化工的段彩明、吴铭旦、倪家宝、顾荣良、杨维德、万海星,他们的导师是朱正华、任绳武教授和黄德音和石俊英副教授以及程铸生讲师;化工自动化的杜仰光、刘鸿强、祝如松、何衍庆、蒋芝华,他们的导师是蒋慰孙教授和俞金寿讲师;以及辐射化学的林逢凯,导师是张礼权副教授。

以上61位研究生,均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化工厂和相关研究所,且绝大部分系1965年或“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仅少数为工农兵学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接近“天命之年”,早已为人父母,但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和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作贡献,他们毅然重返校园,继续深造。

由于十年内乱之影响,当时学校的师资“青黄不接”,故后来这批毕业生中约有一大半留在了母校当老师,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留学。他们当中留校的和后来留学回来当老师的,都为我校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之所以说“恢复招收研究生”,是因为我校早在1956年就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了,尽管刚开始招生专业和人数非常少,但这项工作一直在做,而且不断得到发展,直到1966年的“文革”爆发,招研工作才被迫停止。“文革”后期,也曾举办过“研究生班”,但数量和质量差强人意,因此也有了后来所谓的“回炉”——重新参加考试和培养。

顺便一提,198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照片中,有3位毕业生(江玉明、沈建平、华向明)是1979级的,他们的培养时间仅为2年,而林逢凯、郎晓苏等已出国,故没有参加合影。另外,这张照片是由上海华山照相馆派人来校拍摄的,是日风大,相机抖动(那种人头钻在黑布里对焦的大相机),没拍好,后来学校也未付钱。

 

图片说明:华东化工学院198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和平楼门前)

 

图片说明:拍摄地点也为和平楼门前,左侧背景为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