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科性大学建设目标的提出及其内涵、描述上的衍变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331

1982年9月,院党委开会讨论《学校“六五”计划和十年设想》的实施

 

我校1952年成立至1966年“文革”爆发的15年间,虽然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又健)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才”,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化学工程师摇篮”。但就学科设置而言,始终没有突破“单科性——化工”这一范畴,故名“化工学院”(与一些工学院也有较大差异,我们是单科性工科院校)。当时的这种办学模式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由不得学校自行作主。早在1957年“大鸣大放”时,校内一大批有识之士已经感到这种办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发展,“因为过去也好,在国外也好(除苏联外,笔者注),理学院总是和工学院合在一起的”,何况还要把工学院拆成“单科性”。但这样的“鸣放”非但于事无补,而且鸣放者险遭打成“右派分子”。

之后的10年,先是“斗来斗去”,后是继续大搞“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非但不发展,反而惨遭磨难。197610月,“四人帮”垮台,学校一边恢复招生和教学,一边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19783月全国科学大会和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学校的重生吹来了劲风。1979年,学校“在调整中前进,在整顿中提高”,并开始制订新的发展蓝图。

1979年上半年(此时还为上海化工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朱正华教授要出访日本,教务处为其拟了一份学校情况介绍,经其本人修改后上面首次出现“决心要把学校逐步建成理工结合、具有化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此基础上,学校于523上报教育部的“上海化工学院概况介绍”中又改为“要把学校逐步办成以化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比较两种描述,意思一致,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相信当时是经过反复斟酌的。

1980年,学校在原来4个系17个专业基础上,首先从基础部新增了化学物理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招收了22名新生;次年的3月成立了数理系,除化学物理继续招生外,又新增了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招收30名新生。此举是为学校迈向多科性大学的重要标志。

19817月,学校党委讨论制订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以化工为特色、理工结合、多科性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19811222,学校上报教育部的《华东化工学院“六五”计划和十年设想》中改为“以理工结合、化工特色的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并提出改校名为华东理工大学或华东理工学院。但19852月朱正华院长在“努力把我院办成高水平的重点大学”的报告中又称“坚持建设以化工为特色、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方针,改变学院内涵的单科性”。以上各种描述虽有变化,但内涵完全一致,即变单科性为多科性。

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至1980年代中期,学校又相继设立了科技英语、计算机软件、工业管理工程、图书馆情报学、实验室管理、工业造型设计和马列主义基础等新专业,理工结合和多科性目标初步实现。

1986年学校确定“以化工为特色,工理商文相结合,向多科性发展”的方向,重新研究制订学科建设规划,采取措施,加强学科建设。1987年前后,学校通过“集团性”人才引进,相继成立了应用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等,以及学校内部调整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和农用化学品研究所等,使“理工结合”不但有了实质性改变,而且开始向“理、工、文、管(商)”和“理、工、农、医”多科性方向拓展。至19907月,《中国著名高等院校概况丛书》中称:“华东化工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化工为特色的工理商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1993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20057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有些场合前面加冠“国内一流”)。

华东理工大学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并将朝着更新、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附注:

1982年建校30周年时,学校制作的纪念章上用“ECICI”缩写代表East China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华东化工学院);1992年建校40周年前后,学校已经开始使用“ECUCT”缩写代表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Chemical and Technology,但此时学校仍未改现名(根据当时对外合作交流的需要,化工人既感到自卑〈内涵早已突破Institute,尽管Institute也是大学之意〉,又有点迫不及待<我校改名之路历经12年,为部属高校少见;而大连理工和华南理工等都是1988年改名的>)。19932月后,学校用“ECUST”简称华东理工大学。最近开始,又有人用“依卡斯特”中文叫法。笔者工作中还曾经遇到过有人用Chemical Engineering于英文校名中。

1992年时(华东化工学院),学校生物化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已授予理学硕士,该专业主要师资系19731月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催化专业整体调来我校。另外,档案中记载,我校1960年设置的“辐射化学专业”为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