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中期我校实行院长负责制经过 |
|
图片说明:86年1月,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陈铁迪、市高教局长张德龙等来校了解综合改革情况
图片说明:为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成立了“研究组”,对一些重要问题作专门研究
当时,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我国高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任务。国内最早提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要改革并积极予以探索的是上海交通大学。1979年9月开始,该校在党委书记邓旭初的主导下,进行了人事、劳动、分配等方面的大胆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教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激发。上海交大的相关改革,得到了邓小平、王震、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84年2月,翁史烈接任交大校长,继续深化改革,实行“三定一评”责任制和校系两级目标管理等举措,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我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稍晚于交大。1984年3月陈敏恒担任副院长前,学校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上;1985年1月后勤系统的总务、基建、财务3个处实行全面承包制,是我校开始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 比照上海交大的改革经验及其所取得的成效,1985年9月陈敏恒出任院长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使各项工作正式步入全面改革的快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 根据中央的要求(《决定》第五部分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包括中专、中学,笔者注),以及当时我校的改革力度,上海市教卫党委、市高教局于 1986年4月,蒋凌棫出任学校党委书记。为推进学校的改革,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目标一致,各司其职,互相补充”的三条工作原则和“院长抓改革,党委要补台”的工作宗旨。 1986~1988年间,我校的改革影响力极大,学校通过内部的整体改革,增强了办学活力和适应能力,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赞誉和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许多报刊,连续报导学校的改革经验;1988年6月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专门组织调查组,对学校的改革进行调查总结,出版了《华东化工学院管理改革录》一书,上海市委办公厅根据市委领导的意见,向全市所有高校转发了市教卫党委对学校改革经验的总结,要求借鉴和推广。1986~1988年间,全国有500多所高等院校约3000余人次,先后到我校观摩、考察。 由于中央改革方针的调整,我校实行院长负责制,名义上不到两年。
|
||
分享到: |
版权所有 © 2014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248号信箱 | 邮编:200237 |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