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建校以来师资队伍建设简要回顾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485

 

 

1952811,建校第一次筹备会议上成立了临时师资员工调配组,由来自东吴大学化工系主任吴志高教授负责;9月23,主持学校师资调配和人事管理的工作机构——华东化工学院人事室正式成立,王仲华出任主任。

建校伊始,我校教师仅100来名,主要来自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三分之一,他们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和化学化工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知名人物,如张江树、邵家麟、苏元复、顾毓珍、王承明、琚定一、吴志高、刘馥英、李世瑨等,且都是建国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化工专家(博士就有12位,而且都是国外名牌大学;即使没有出国留学的,也为清一色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所以,当时学校的师资队伍质量非常高。

建校后,随着办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资主要来自本校的毕业生,如胡英、陈敏恒、朱裕贞等,也有来自其它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和教师,如汪葆俊、李国镇、吴东棣等。同时也有继续从国外回来的,如李盘生。为了创建化学制药工学、抗生素制造工学等新专业,也引进了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和教师,如马誉澂、李鸿猷等。当然,50年代,也有数十位苏联专家来校做短期、长期讲学,也是学校师资的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学校从1953年起就开始外派留学生,培养专业人才和教师,如程继健、周润培和后来调来的应圣康、张志平等。

60年代,学校自行培养的研究生和国家分配来研究生居多,如袁渭康、李友荣、戴干策、程铸生、颜德岳、高晋生、胡春圃、苏小云等。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老教授退休,加上学校向多学科方向发展需要,学校采取了毕业生留校工作和引进并举的策略,如王行愚、潘家桢、黄道是学校培养的首批博士,同时调来了许多工作上已经很有建树的师资,如任绳武、何曼君、许志立等。特别是为了发展社科人文学科,更是大举引进人才,如曹锦清、符钢战、张荣明、张乐天等,还有近代物理学科的李新洲、张鉴祖等。之外,也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成后回校继续工作,成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如张东山、朱子彬、徐传宁、于遵宏、张大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