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办“五•七”干校始末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477

19706月启用的干校公章

1970528,经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宣队第一办公室批准,我校在上海远郊的奉贤县沿海滩涂上建设了一个特殊的学校——·干校。按当时干部、教职工都要分期分批到干校进行集中轮训、锻炼的要求,干校建有1600多平方米的用房,包括5幢宿舍,还有食堂、水塔、浴室、仓库、农机房、饲养场等。为了管理干校,还专门成立了革命领导小组,并设有党支部、团支部,按连、排、班编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工宣队、军宣队派员进驻,共同参与干校工作领导和管理。

1966516,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简称“5·16通知),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之后,各种各样的“斗、批、改”运动席卷全国。1968年,黑龙江省革委会在木兰县柳河公社开办了一个让“靠边站”的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质上是变相的劳动改造)的农场,“收效颇大”。此举甚为轰动,又与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相吻合,于是就称之为·干校。而·指示是毛主席于196657对林彪的一份材料所作的批示的简称,其大意就是“教育要闹革命”、“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等等。办·干校,毛主席作了圈阅,自然全国就要“遍地开花”(仿效照办)。

干校建成后,学校就安排干部、教师、职工分批前去劳动锻炼,每批约100人左右,为期半年(因需要,也有不少人呆了一年多的)。干校生活“非常丰富”,实行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即使农忙期间,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天天读’”。学习以毛主席的著作为主,“矛盾论”、“实践论”要反复学,“老三篇”是当作座右铭的,好些人都能“倒背如流”,还有每期的《红旗》杂志也是必不可少要全面学习的。另外,马、列的《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也要学。总之,要通过“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

劳动的场面是“热火朝天”的,革命的干劲是“空前高涨”的。所有房屋是学员自己建造的,没有砖块,自己烧制,屋顶全为芦苇稻草盖就,戏称“冬暖夏凉”。学员们垦荒犁地、撒种播苗、收割脱粒,养鸡、鸭、猪、牛、羊、鱼,硬是在一片盐碱地上“苦干、巧干加拚命干”,干出了一派“丰收景象”。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粮食、蔬菜、副食品做到“完全自给”。

经过几批学员的奋战,一个占地200多亩的农场式干校建得一应俱全:机耕路、灌溉渠、打谷场、氨水池、轧米房、广播站,除了没见孩童,俨然是一个乡味十足的村落。据说先前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竟然还能自己操刀宰猪;一向体弱多病者也在干校吃的香、睡得沉,体质大为增强。革命的大熔炉如此这般神奇。

办干校期间,学员还要去临近的奉城公社联民大队“插队”,与贫下中农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批判(比1957年下放劳动多了后面的“两同”)。另外,干校里也出过几件大事:如几十人的食物中毒、手扶拖拉机翻车等事故。

1974年起我校干校停办,43,房屋等全部物产无偿就地调拨给上海市星火农场。19751978年间,学校继续派干部职工去市文教·干校轮训,每期数十人,为期半年。

胡英、袁渭康、房鼎业、黑恩成等一大批老化工全都去过干校劳动,老教授蒋慰孙养过猪、陆柱当过炊事班副班长……

回顾当年办干校的历程,现在人当然不可思议,但它也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段曲折,更是一大蒙难,不可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