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兴办感光材料专业始末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264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仍处在一个特殊时期,文艺界是一支独秀:“革命样板戏”如火如荼;教育界是开始搞“三结合”(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和驱动下,我校的感光材料专业正式诞生。

那年代,全国各族人民人人都要看样板戏(电影),而且要反复看,尽管翻来覆去只有八部片子,但其拷贝发行量巨大,所以中国仅有的几家电影胶片厂的生产场面也是红火之极,工人三班倒,产量连年翻番飙升。然而要适应如此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厂家也面临着生产技术要更新,技术力量要加强的困窘。与此同时,毛主席一声令下:“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办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场,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简言之,学校要办工厂。当时的我校(上海化工学院),恰好对此生产领域有极好的“三结合”条件,因为早在1958年我校就成立了菁染料研究室,进行过彩色电影正、负片、军用红外胶片、航空拍摄胶片等用的增感染料、成色剂和显影加工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用过增感法提高国产军用红外胶片的感光度”项目曾在1964年上海市“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技术交流展览会上获得奖励。而且我校与上海感光胶片厂等也有密切合作,利用原有的实验室设备,自行设计、施工、安装了一台胶片生产装置——小型涂布机,可以进行彩色电影胶片的教学实验和试生产等。为了适应需要,经上级部门批准,我校于1971年将菁染料研究室改建成感光材料研究室,并正式建立起国内第一个感光材料高等教育专业。尽管当时还处在文革时期,没有正常的教学任务,但为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培训的任务非常多,如19734月到19748月,该专业就承担了第二胶片厂150名工人的培训任务(题图即为该厂赠送,至今保存在档案馆)。也在这个时期,该专业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直到文革结束,那时的感光材料教研组教职员工已有三四十人之多,实力之强,科研任务之多,为后来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招生培养我国感光化学、感光材料专业的大学生奠定了基础。

为了搞好“三结合”,发展我国感光材料研究、生产事业,经上级批准,我校大约在1975年还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扩建兴建了国产彩色胶片一次挤压涂布攻关基地(现已拆除,旧址位于实验14楼处)。但据说后来该基地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到1981年基地的数十名工人全安排去了上海感光胶片厂,可见当时的决心之大。也许正是“三结合”之缘故,随着以后上海感光胶片厂的停产、倒闭或其他各种原因,我校兴办了20多年的感光材料专业就此于1994年停止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