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一辈子 潜心教育七十载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272

 

 

——纪念张江树教授诞辰110周年

今年615日,是我国物理化学先驱、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我校创始人、首任院(校)长张江树教授110周年诞辰日。值此,我们深切怀念这位致力于物理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以及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最早的化工高等学校,自行培养大批化工事业建设人才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辈。回顾张江树教授的一生,我们对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孜孜于求知、求真、求实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永远难以忘怀。

早在辛亥革命前,还是个12岁少年的他,只身离开了故乡虞山(江苏常熟),来到上海龙门师范(现上海中学前身)求学。学习期间,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疑点和难点,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高等师范(现南京大学前身),开始系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于1918年顺利完成学业后获准留校任化学助教。从此,才20岁的他开始与化学结下了终身之缘。

20世纪初叶,我国化学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的他,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他利用受聘到厦门集美师范、松江第三中学等担任化学教员的机会,经常择时留心去作实地考察。当时国内的化学工业多限于制造漆、碱和一些无机盐产品,不仅未能与我国历史悠久的造纸术、制造火药、发酵术等化学工艺技术相称,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他深感我国化学技术太落后,化学技术人才太缺乏,于是逐步萌生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并决定要走出国门,继续深造。1923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考取了庚子赔款赴美留学资格,先在加州大学插班四年级读化学,到1924年又进入到哈佛大学研究生学习,两年后获理学硕士毕业。1926年,他怀着满腔的热情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立志在化学领域中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回国后,他先后在光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他治学严谨,讲课概念清晰,实验技术精湛,深受学生们的爱戴。1928年,他合作的第一篇论文“氯化亚铊25℃时在水、硫酸镁水溶液和硝酸镧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在《美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嗣后,又发表了“铜与盐酸之化学作用”、“用电共振法测定电解常数及电矩”、“氯化亚铜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阳起石的分析”、“中国之电化学研究”等10余篇论文。工作中,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振兴我国的化学技术,培养自己的化工人才是关键。但是,当时的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严重影响,大学教学中几乎全部采用外国教材。针对这一情况,他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开始致力于编写中文教材。1945年,他编写的《理论化学实验》一书问世,这是我国化学工作者编写并出版的第一本物理化学教材。在此期间,他先后撰写了《电池》、《化学教学法》、《高中化学》等多本教材。后来,他的学生黄耀曾院士在回忆老师的文章中曾写道:“1930年我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刚进学校,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告诉我,化学系最难通过的课程是物理化学,而教物理化学的老师便是张江树先生。但我进入三年级学习物理化学时,并不觉得十分困难,因为张老师讲课时概念清晰、条理分明。不过,他高亢的声震屋宇的喉音,使同学有点望而生畏。然而,平时的张老师实在是和蔼可亲,当他从研究室走向科学馆时,总是穿着长衫布履,毫无大教授的架子。张老师也非常重视实验,当我们做物理化学实验时,虽然有助教在辅导,但他每次必定会亲临现场,使我们非常感动。”可见张江树教授的治学之严谨和为人之厚道。

新中国诞生前夕,他担任着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系主任等职,当时国民党政府欲把学校迁往台湾,遭到了他等一批爱国志士的断然拒绝。为了护校,他参加了由进步教师组织的校务维持委员会,积极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置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和要挟于不顾,表现出了一名爱国知识分子的刚毅气质。新中成立初期,他先后担任了南京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前身)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期间,他曾收到过国民党特务寄来的装有子弹的匿名恐吓信,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却从未动摇过。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实行大调整,他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之命,前来上海筹建我国第一所高等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并担任院长。从此,他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精神,从简陋的教室、宿舍和实验室开始,边教学、边建设,这种勤俭办学的模式使我校成为当时上海高校中响当当的标兵。他从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学生教育直到行政管理,事无巨细,几乎样样都要躬亲过问,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52年底学校决定在梅陇建设新校址,仅花一年多时间,约4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设施拔地而起,保证了1954秋的迁校任务完成。从刚建校第一年的在校生数不到800名,到几年后一跃达到近5000名规模,与上海当时已有50年左右办学历史的复旦、交大、同济的在校生规模持平。1956年跻身我国高校首次招收副博士之列,1958年获准建设“重有机合成”和“海水化学”两个重点科学研究所,并亲任所长。时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科技跃进展览会上驻足参观我校科研展品,并给予高度称赞;化学工业部正副部长彭涛、侯德榜来校参观。招收外国留学生,聘请短期、长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创办学报、院刊,开办夜大学,大力兴办硫酸厂、水泥厂、化肥厂、糠醛厂等等工作,无不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在千头万绪的繁重管理工作中,他还要抽出时间来编教材和为本科生上课,他主编的《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以及其他几位教授编写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五部专业书被选定为当时全国高校的推荐和试用教材,而他在学校大礼堂不用话筒为全年级学生讲授“”的概念的轰动场面,已为早期华理学子传为美谈。在张江树院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于196010月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高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然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但仍然尽力工作,想方设法保护学校免遭破坏。为了建设好“652工程”(我校四川分院),年近70高龄的他还亲自去四川自贡视察、检查建设工作。1978年他恢复院长职务后,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恢复、整顿工作中,使学校各项工作迅速地转入正常的发展轨道。1981年起他退居二线,担任名誉院长,但仍然始终关注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张江树院长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和顾问。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夙愿。他曾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第一至七届人民代表。他十分关注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曾长期担任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辞海》化学分科主编,为此在1993年获得了首届国家图书最高荣誉奖。他也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办人之一,曾当选该会多届理事,1986年,中国化学会在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50年时赠于的荣誉证书上写道:“建会元勋,一代师表。”

张江树教授为我国的化学科学建立、化学工业建设和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张江树院长为我校的创建与发展,凝聚着半生的心血,为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性宜笃实也,知识宜富实也,身体宜健实也。”让我们以老院长的至理名言为勉励,为不断开创华理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