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我校承办“工农预科”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478

 

 

19589月,在悬挂着“培养红色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巨幅标语的我校大门口,迎来了一批年龄明显偏小、在我校办学历史上有特别意义的新生——工农预科生。

根据当时我国工农业战线“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党中央要求有条件的大学都要开办预科,招收工农子弟学生。我校(上海另有9所高校)接受了这一培养“无产阶级专家、学者”的光荣任务,首次从全市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了182名学生来校学习,学制二年。(注:预科与此前的工农补习班,又称工农速中有所区别,后者是成年人。)

为了办好预科,学校抽调了一批有经验的中学老师来校与我校教师共同担当教学任务,张江树院长亲自上教室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以利调整、制订适合于预科同学培养的教学计划。由于预科生在两年内要学完三年的高中课程,还要及时能与本科衔接上,为此,教务处作了精心策划和安排,确保教学进程和培养质量。预科生与本科生一样,享有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和体育设施。在张院长的关怀下,在老师们的严格教育下,预科学生学习用功,茁壮成长。由于预科生年龄小(最小的才13岁),学校在生活上给予特别的关怀和照顾,如为他们解决伙食补贴,寒暑假里组织他们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参加适当的建校劳动等。特别有趣的是还专门成立了少先队中队,让有些“孩子”继续可以参加队组织活动,这是大学校园里以前和后来均未有过的稀罕事。

两年的学习顺利结束,预科生转入了5年的本科学习生涯。由于国家国防军事建设的需要,有三名预科毕业生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上了飞行学员,许多进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学习更加刻苦努力,毕业后在我国化工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母校怀有深厚、独特情感的预科毕业生,后来专门成立了预科校友会,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在母校四十年校庆时请画家画了一幅“四鹤高飞”的国画赠送给母校,以表祝贺。此外,他们踊跃捐款2.5万元,为张江树老院长塑造了一尊半身铜像,以作永久纪念。

继1958年后我校又招收了两届工农预科,但人数有减,1961年起停招。